乡贤+治理 张湾区百年古村绘就美丽蝶变图

   时间:2024-12-16 08:40:32

本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肖邦明 纪枫波 兰璐)从喧嚣繁华的车西路走进石桥村,蓝天白云下红红的柿子格外显眼,田野里包菜把身子裹得紧紧的白萝卜像个胖娃娃破土露肚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与烟火气充盈的石桥相映成趣……

石桥村是张湾区红卫街道的一个行政村,相传数百年前因这里的一座石头桥而得名。四顾石桥,美丽的彩虹路、整洁的村居、崭新的广场、热情的群众让人感受到城市里难得的一份恬静与舒适。


“乡贤出山”

化解邻里“鸡毛蒜皮事”

曾经的石桥也经历落寞,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地处城市近郊的石桥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出人出力,征地拆迁,但受制于发展理念、拆迁安置等诸多因素,石桥村的治理难题一直存在,整体面貌没有得到大的提升。随着京能十堰热电等6个重大项目落户石桥村辖区后,因拆迁安置工作等带来一些矛盾纠纷,群众诉求日益多元。

重大机遇往往伴随着重大挑战,本届石桥村“两委”班子成立于2021年。如何在重大项目的机遇中,平稳地给村里带来发展,成为这届“两委”班子会上的第一个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葬送机遇”,后果就是“丢失民心”。于是,一连串的“应对部署会”不分昼夜地召开,繁琐的“鸡毛蒜皮事”不分昼夜地调解。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信访工作上。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如何高效解决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从而腾出更多精力搞服务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成了石桥村村干部反复思考的问题。有人提出“谁的狗咬了人就把狗打死”,也有人建议“谁影响了重点项目生产建设就法办谁”。“处罚不是目的。”村“两委”认为,“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关键是要从‘日日忙调解,无暇抓生产’的窘迫中找到分身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探索共同缔造试点建设中,还真找到了“开锁钥匙”。通过梳理村情、倾听民意,在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掘出本地具有较高威望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乡贤老人张道安,与其协商一致后,于今年年初提出“石桥爷爷说事”模式,聘请村里德高望重、能说敢管、说话管用的乡贤老人出马,协助村“两委”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今年3月正式挂牌,为石桥基层社会治理添入新动能。


“石桥爷爷帮”

夕阳“明镜悬”

人说夕阳无限好,最美是黄昏。民风淳朴是石桥村的鲜明特色,“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挂牌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有来祝贺的,有看稀奇的。当然还有一帮人既不看稀奇、也不凑热闹,他们大都是进入迟暮之年的老人。

“看到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忙,我们也着急。这下好了,有了工作室,就有抓手了。”张道安老人虽然年老但精神矍铄,工作室成立之前,他就和村里叶克平、叶富清等老人自发行动,协助村委会处理村里邻里纠纷。

现如今,爱管“闲事”的“石桥爷爷”们有了阵地就更积极了,每天准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上班”。老人们表示:“我们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乡亲们规规矩矩做人,走出去不给石桥村丢脸。”

今年5月,京能十堰热电二期工程配套供热管网建设中,村民李大嫂与施工方因占地补偿产生纠纷。张道安积极从中协调,一边上门为李大嫂讲政策、讲法律、讲工程建设带来的好处,一边与施工方协商补偿事宜,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石桥爷爷”出马,一个顶俩。7月下旬的一天,张湾区方滩乡居民田女士路过石桥村时,被村民王奶奶家的狗追赶,田女士慌不择路摔伤了腿。田女士多次向王奶奶讨要说法未果,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评理。在工作室,张道安老人和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她。经实地调查、当面协调,帮田女士要回补偿。


“六个一”工作法

化解群众“千千事”

“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能成事,其中“六个一”工作法的作用不容小觑。进门一杯茶,让矛盾双方舒缓情绪。递茶不分先后大小,而是同时递上。“说事”过程中,以“一个微笑拉近距离”,避免双方无序争吵;用“一条纪律明确规则”“一种倾听表达尊重”;调解深入后,更需“一些灵活彰显智慧”,最终用“一把火候推动和解”。看似普通的“说事”,经过“六个一”,竟能化干戈为玉帛。

石桥村7组的陈高银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志愿服务队成员之一。听闻承包7组堰塘的陈大爷因为堰塘管护的事情与村干部吵闹,他主动找到陈大爷,以同龄人的身份跟陈大爷细聊,耐心找到相关依据,有理有据、有情有节,让陈大爷心服口服,主动承担堰塘维护责任,对发现隐患的部位立马整改,还对陈高银竖起了大拇指。

9月16日上午,石桥村1组叶大叔的女儿在微信群反映,其父亲的脸部被邻居家夫妇抓伤多处,请求“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帮忙协调。工作室成员叶克平老人闻讯立刻赶到现场,经了解,双方因田间地界问题发生矛盾。两家田地相连,中间有一道公用渠,插在公用渠两头的地界木桩不知去向,双方均认为是对方所为。叶克平对村里的经年往事如数家珍,跟这两家讲起曾经的友好渊源和代代情谊,用安徽桐城六尺巷“礼让故事”感化两家人,让双方在温情的氛围中放下成见,重新划分地界边线。

一桩剑拔弩张的纠纷,在“石桥爷爷”的调解下和平解决,还让两家人真正认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珍贵情谊。半年多来,在张道安的感召下,陈高银、叶克平、史修成、叶富清、叶刚、时宴宏、吴有华等20多位“石桥爷爷”加入工作室,积极参加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成立以来,调解各类矛盾4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邻里和为贵”

赓续“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石桥爷爷说事工作室”墙上的牌匾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近年来,红卫街道石桥村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的现实写照。

和气好生财,风正一帆悬。群众矛盾少了,村干部抓发展的精力多了,项目方也更加愿意到石桥投资发展了。石桥村村干部不断加强与京能热电、国瑞房地产等辖区2家企业的对接联系,建立“亲清”村企关系,持续为企业输送本村劳动力,让群众美了环境,富了口袋。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达到5万元以上。同时,政通人和的环境,也激励着农户自主开展庭院经济自主创业,吸引着在外能人和能人回乡创业。

手工藕粉、手工水饺、手工糖包……石桥村5组玉兰树小院主理人兰姐每天在院里忙得不亦乐乎,纯手工制作的美食才能吃出童年的味道,大家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这两年,石桥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天然气通到家里,污水直接进入了管网,公路也修好了,乡村环境变成了梦想中的样子,我住在这里很舒心。”兰姐高兴地说道,“我看村里变美了,便将家里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开门挣票子,进屋过日子!”摇身一变,兰姐化身庭院经济的主理人。她对自己的新身份既自豪又满意。

除了玉兰树小院,石桥村还有苏里小院。5组村民小易将自家老院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改造,满院的绿植、老物件以及石子路,古朴的味道,让来客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风情。小易乐呵呵地说道:“以前,我把工作室开在外面,每年还要交几万块租金,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一直闲置。后来,我和媳妇把它重新打造了一下,既满足了工作需求,也符合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在石桥村,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小院,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为石桥村一道风景,仅此一项年增收200多万元,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就业创业渠道,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环境好了、口袋鼓了、民生稳了,石桥村发展更加有底气,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实现多领域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矛盾信访量较上年同期下降45%,村民满意率达100%。村子先后建成了日间照料中心、“数字乡村”平台、幸福食堂、体育健身中心、积分超市等,老百姓和社会各界点赞不断,一幅和谐美丽宜居富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杨航  审核:焦妍然  终审:黄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