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研判处置提质增效新途径

   时间:2025-01-03 08:58:28

■潘敏


在当前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信息资源充分丰富的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不可逆性等新特点,良好舆论环境的营造与维护,离不开新闻宣传、引导疏解、网络治理等工作协同发力、同频共振。

近年来,张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网信工作,不断优化网信机构设置、着力健全舆情应急体制机制、积极建设网信工作队伍、持续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水平,初步形成了网信委主导下各方主动联通、相互聚力、立体相应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确保了网络舆情基本处置到位,未产生较大范围负面影响。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提质增效张湾新模式,区委宣传部聚焦当前基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组织联合调研组,对全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进行全面剖析,初步形成舆情研判处置新对策、新建议、新途径。


加强区级层面的协调统筹功能,加快建立与全方位数字化改革相适应的区域网格综合治理体系

积极谋划“网信+网格”“网信+信访”“在线+热线”“舆情+社情”的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实现社区网格化网络管理、群众诉求一体化受理、为民服务高效化解决、突发应急协同化处置的有机统一新路子,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处置无缝衔接实践探索新突破。区委网信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合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大数据局、区信访局成立工作专班,树立“一盘棋一张网”思路,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早吹哨、主动报,建立“网信+网格”两网融合机制。充分借助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域覆盖体系优势,以各乡镇(街道)为模块,整合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员与网格员职责,通过“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舆情应对工作由事后救火变为事前防火,舆情处置工作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实现网信部门线上“键对键”与网格工作线下“面对面”的有机衔接。

瞄靶心、破坚冰,建立“网信+信访”两信融合机制。以区委区政府关于舆情处置和信访工作相关问责机制为抓手,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及时梳理复杂信访案件、重大敏感信息、苗头性线索、新型网上信访举报等信息,形成台账、动态分析、资源共享,推动化解线上信访敏感信息风险预警与线下信访案例风险预警的有机衔接。

听民意、暖民心,建立“在线+热线”两线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区政府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总客服”和区委网信办网上民生诉求“总收集”的作用,整合诉求类网络舆情与热线线索,共同督促属地及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同步开展“在线应急响应”和“热线及时回应”,实现网信部门与热线部门的有机衔接。

搭平台、聚合力,建立“舆情+社情”两情融合机制。搭建网络舆情和社情信息的“一网通管”系统集成平台,将舆情信息和社情信息融合共享,以大数据分析热点诉求关键词,确保实现舆情线上预警、核实、处置、批示、督办全流程办理,对难点焦点问题提级办理,区纪委、督察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监督防范化解工作,实现线上舆情态势研判与线下社情综合研判有机衔接。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和舆情动态管理机制,提高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的宣传引导能力

打造服务型政务宣传文化阵地新 IP。政务媒体作为政府部门形象展示的窗口、民众了解政府部门的桥梁、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主要渠道,不仅要起到政务信息公开、便民服务提供、促进政民沟通的积极作用,更要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可视性等优势,借助可视化、生动化、亲民化的政务宣传,将办事流程转化为场景化的图解插画、创意视频,拓宽传播广度。同时,政务服务平台可以打造以“两微一端一网”和短视频平台相结合的新媒体矩阵宣传为主,以H5、VR、AR等新技术亮点宣传为辅的政务品牌宣传“全案”,形成如上海市的“随申办”、南京市的“宁满意”、安徽省的“皖事通”等 IP形象,让企业和群众知晓、使用并信任政务服务,更快更好地打通党和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立体高效的舆情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在线治理模式,健全在线监测、动态感知、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充分借助“清博舆情分析系统”,联合汉江舆情研究院,积极整理收集全国各类重大舆情处置优秀案例、经验做法,搭建完善具有本土特色的舆情信息共享研判分析平台,精准把握网络舆情脉搏,提前发现敏感问题,定向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创新政务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在突发公共事件时期,除通过新闻媒体、政府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定期发布权威信息,还要借助抖音、快手、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积极提供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政务新闻信息服务,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地。

强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各级党政干部的网络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关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干部教育培训。区委网信办要积极对接各类网络舆情专家学者,采取派选人员出去学、邀请专家进来学、巡回宣讲下沉学等举措,对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当前“微舆情”为背景,帮助基层宣传干部从如何精确预警潜在风险、识别舆情苗头、感知舆情态势、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防微杜渐角度;从如何准确摸清舆情“痛点”和“痒点”基础上,精准靶向定位舆情传播关键节点的知微知彰角度;从科学研判矛盾化解、正确预估舆论风向的识微见远角度,全面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和科学应对方法,努力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

引导基层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要适当提高全区各级党政工作部门在大数据、新媒体等相关专业领域应用人才的配置力度和比例,充实全区党政系统有效开展网络社会治理的工作力量,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张湾特色的传播正能量的“大 V”“网红”,凝聚社会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讲好张湾故事。要借助并盘活自媒体时代网络名人大 V的优势资源,强化党建引领,引导网络大 V们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在网络舆论场上发挥“策应助攻”作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与网民打交道、交朋友,有空“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负面网络舆情时,避免“怕、躲、拖”,拒绝“偏、错、歪”,锻造基层党员干部敢于出圈、不惧质疑的勇气与担当。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监督。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要旗帜鲜明地站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牵头管总、靠前指挥,牢固树立“抓意识形态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监督程序,坚持“强化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有效应对”的原则,完善“区委网信办统筹、专业部门协助、各地各部门落实”的涉负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网,秉承严肃倒追倒查的原则,对工作不负责、不细致,排查、发现舆情风险不及时,引发重大舆情风险的,既要追究实际工作责任,也要追究网络舆情处置不利责任。(作者系张湾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