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寻访十堰英模”系列报道20退伍老兵杨品正:
冒着枪林弹雨在朝鲜修建机场
来源:十堰晚报 时间:2022-12-05 11:16:36
本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韩玉砚)少年时,双亲先后去世的杨品正,每日帮人放牛、捡柴,以换取食宿。17岁那年,他如愿以偿成为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修建机场。转业后,他参与“三线”建设,见证了十堰汽车工业的发展。他就是今年89岁的退伍老兵杨品正。
历经坎坷,苦尽甘来
89岁的杨品正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还经常自己做饭。近日,在张湾区公园路临街的一栋楼房里,记者见到了杨品正老人,他正在乐呵呵地洗莴笋、摘豆角。与老人同住的孙女婿说:“我们有时候忙,不能按时回家,都是爷爷自己做饭。闲暇时间,我们还经常下棋,他经常赢我……”
今年89岁的杨品正身体硬朗,在家洗菜、做饭。
身材高大的杨品正,头发、眉毛均已花白,但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老人性情乐观,笑声爽朗。“以前,羽毛球、棒球、篮球、足球、排球……这些运动样样在行,都是当年参军期间养成的锻炼习惯。如今生活条件好,我每天都很开心,所以身心都健康,生活也能自理。”
历经坎坷,苦尽甘来。杨品正说,回首过往,更觉得今日幸福来之不易。1933年,他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农村,那个年代生活困苦,苦难一直如影随形。他说,家中8个兄弟姊妹,在他幼年时一个饿死,一个溺亡,只剩下6个。
杨品正6岁时,大哥被国民党“抓壮丁”,母亲每日担惊受怕、郁郁寡欢,第二年就去世了。从此,父亲带着5个子女艰难生活。不料,11岁那年,父亲也因病去世,此时两个姐姐均已出嫁,家中只剩下他与哥哥、弟弟三人。
无奈之下,家族中的一个叔叔召集族人商议,将兄弟三人分别送给三个家庭收养,给人家放牛、捡柴,以换取食宿。在三个不同的家庭,三个兄弟受尽白眼,弟弟甚至遭到殴打后不治离世。
如愿以偿,参军入伍
杨品正回忆,他在被人收养时,白天干活,晚上则睡在门外的一口棺材里。一天夜里,睡梦中的他,忽然被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睁眼一看是狼在扒拉棺材。“夏天太热,棺材没有盖住。我吓得嚎啕大哭,后来惊动了村里人,这只狼才悻悻离去……回忆多灾多难的童年,我常常觉得辛酸。”
12岁那年,杨品正又辗转到另外一户人家,由于勤劳肯干、头脑活泛,获得村里人的认可与赞许。“都说穷人的孩子懂事早,在命运的磨难中,我一直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杨品正说,“我从小没上过一天学,后来却能读书认字,就跟小时候想改变命运的强烈信念有关。”
放牛、捡柴期间,杨品正会刻意选择离学堂近的地方。偶有闲暇,他便站在学堂窗外,听老师讲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内容,默记于心。回家后,他便用棍子在地上一笔一划地默写学到的内容。如此一来,他掌握了很多书本上的内容。
参军期间的杨品正。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那一年,杨品正17岁,偶然听到当地正在征兵的消息,第一时间报名。“当时觉得,参军可以保家卫国,还能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
天随人愿。1951年2月,在期待与祝福中,杨品正如愿以偿穿上军装来到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的一员。
当年8月,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限10天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开赴朝鲜参战。
朝鲜战场,舍生忘死
进入朝鲜后,部队担心敌机轰炸,大多数时候都是昼伏夜行。杨品正回忆,漆黑的夜里,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军,被石头绊倒、被树枝划伤,都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还是不能避免突如其来的敌机,以及潜伏敌军特务的骚扰。
一天夜里行军,美机在上空不断投放照明弹,一有怀疑目标就向地面扫射。一次,炸弹突然在身边响起,炸起来的一块石头击中一位战友的胳膊,战友疼得大叫,杨品正立马制止他。当时,杨品正也被石头击中脚踝,而他忍住疼痛,硬是没发出一声呻吟。事后,杨品正的纪律意识得到部队领导的赞扬。
在朝鲜战场上,23兵团主要担负朝鲜境内清川江边院里机场的修建任务。杨品正与战友们虽然没有在正面战场与敌军打过一枪、放过一炮,但是他们修建的机场,却为志愿军空军的作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杨品正介绍,当时施工部队困难重重。一无经验,二无技术,三无图纸,四无机械作业,五是材料短缺,而且当时是在时间紧迫、敌机轰炸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抢修机场。他与战友们表现出忘我的劳动热情和高昂的战斗情绪,“施工现场就是战场”成为全体指战员的行动口号。
“师团领导都深入现场指导,还同大家一起劳作。我们都认识到:多挑一担砂石,多打一块水泥板,就是射向美帝国主义的一颗子弹。”
挑砂石、打水泥板、铺路……施工作业现场有他们忙碌的身影,而胜利离他们也越来越近。经过艰苦奋斗,机场终于提前建成。
建设二汽,不辱使命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杨品正转业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内蒙古自治区组建的国家第一支建筑队伍——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成为一名工人。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通过师傅教、自学,很快掌握了卷扬机、水泵、钢筋切断等技术,让同事们刮目相看。
1969年,二汽大规模建设开始。杨品正与同事们成建制地来到十堰“102”(后称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成为“三线”建设的主力军,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设大军,进驻在十堰一条条山沟里,承担起建设二汽各专业厂和民用配套设施的建筑施工任务。
建设初期,物资极度短缺,生产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工人们在山沟里用干打垒、搭芦席棚的方法建造厂房,而杨品正的任务就是修理设备,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从搭芦席棚开始,再到干打垒建房,一锤一斧、一砖一瓦建起了现代汽车城。
在那个年代,他们用汗水建设祖国,心中藏着使命。这些经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很难理解,但对于杨品正来说却永远难忘。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所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编辑:熊堉垚 责编:张畅 终审: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