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区柏林镇:基层党建促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时间:2024-12-06 21:03:35

本网讯区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王虎)今年以来,张湾区柏林镇党委创新模式,先试先行,组建财神沟片区党委,探索建立“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育、生态联管、治理联动”的“五联”工作机制,打破村与村的界限,由片区党委牵头统筹片区规划、协商公共事务、推动抱团发展、强化流域治理,推行片区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聚力赋能,把基层党组织“连”起来

镇党委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地域、资源、产业等相近的陈坡村、白马山村、秦家坪村3个行政村“串联”起来,按照村级财务管理“三独立”、村级职权“四不变”、党员管理“五不”的原则组建财神沟流域片区党委,镇党委书记担任片区党委书记、包联村领导担任片区党委副书记、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片区党委党建工作联络员,3名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担任片区党委委员。建立“横纵结合、多点互联”立体联建模式,构建“片区党委—村党支部—湾组(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将片区划分为7个党小组、明确30个党员中心户,发挥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妇联等群团组织、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德邦矿业等经济组织带动群众作用,以财神沟片区党委为核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组织体系,推动片区组织有效融合,建立小流域片区地域相邻、区位相接、产业相向的治理共同体。


抱团协作,将茶叶产业“兴”起来

财神沟3个村庄因茶而兴起。片区党委成立之初就将茶业富民作为重要职责。聚焦做大茶产业,新建茶园1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亩、采用绿色管控技术管护茶园2000亩,探索将传统制茶和机械炒茶工艺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制茶工艺,挖掘富含氨基丁酸的茶叶新品类,研发爱媛青柑红茶、杯泡茶、拼配茶等新式茶产品。聚焦做优茶品牌,积极推进财神沟片区茶产业“五统一”发展模式,即统一标准管护、统一入社加工、统一创建品牌、统一标准销售、统一核算分红,对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村民分红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开通线上直播,线下参加茶博会、品鉴会等活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面。聚焦做深茶文化,成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高校合作建立茶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梳理财神沟片区茶文化渊源,梳理云雾剑茶非遗炒制技艺,推进湖北首株古茶树录入中国古茶树数据库,打造全市首家非遗制茶工坊,老母荒云雾剑茶制作技艺获评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选树余盛林等为非遗茶艺传承代言人,打造老母荒百年老茶标志性“文化名片”。大力发展茶山观光、采茶体验和制茶品茶相融合的茶文化休闲游,努力打造“茶文化”全域旅游精品区。


示范带动,将内生动力“迸”起来

片区党委成员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引领带动联农带农,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壮大村级后备力量,突破行政村管理壁垒,强化联村干部培养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探索实行片区内行政村后备干部“异村挂职”锻炼机制,将村级有意愿返乡的大学生统筹安排、就近安置,4名干部实施跨村任职。建立年轻干部“导师帮带”机制,由镇党委班子成员结对帮带2021年换届新入职的村书记,村书记帮带新入职的“两委”干部,由经验丰富的“两委”干部帮带后备干部。吸引能人反哺家乡。建立联合人才库,将各村乡贤能人、在外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等信息建立台账,每半年更新一次,加大能人关爱、能人招引力度,促进人才回流乡村,实现能人共享。比如,返乡种植八月炸的90后小伙周明朝,靠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成功种植少籽八月炸,通过抖音直播打造十堰明朝山珍品牌,带动本地天麻、八月炸等山珍畅销各地。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实用技术、专业知识培训,从身边先进典型、“土专家”中培养一批政策宣讲员、技术指导员。白马山村党员刘祥银,从1992年起承包白马山村茶场,在经营过程中潜心研究茶叶生产制作工艺,探索“鸡茶共生”循环生态种养模式,成功申办了白马山有机茶品牌,提升了白马山茶的知名度,2024年荣获十堰市制茶十大工匠。秦家坪村余盛林在第六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业经理人赛项决赛中获得三等奖。

通过开展农村片区党组织联建,打破行政区域条框,统筹引领资源整合,把组织强起来、人员动起来、产业旺起来、钱包鼓起来,有效推动抱团发展,形成了以一个亮点带动一片区域,以一条主线串联众多乡村,全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良好工作格局。


(编辑:杨航  审核:焦妍然  终审:黄宇)

二维码